题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6月,日本当局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7月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

材料二: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孤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材料三: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声称“不辞对英美一战。”

——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10-11 05:3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家风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他的一生。在一位优秀大学生的身上,能折射出优良家风对他的影响,会让人看到父母对子女成长精心抚育的印记。可以说,优良的家风就是大学生高尚人格的精神滋养。从父母长辈那里得益越多,接受慷慨无私,乐于奉献,勤奋上进,礼让谦虚之风的熏陶就越深,他的举手投足间就越能透出高雅淡定的风格。品格素养具有的积极意义越多,就越能不断迸发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②家风的形成,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乃源自父母德行素养的熏陶。一个城市知识分子家庭,也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但一对乡村父母,却可能培育出品德优良的孩子。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可谓不胜枚举。他们的家庭,必然是长辈父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③需要注意的是,家风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

       ④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最为基础,社会教育不可忽视,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共睹。大学处于学校教育的顶层,要求教师立德树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教化人,但归根结底,这种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大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相得益彰,才能联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使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梁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及叔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及葬,后主自制志铭,辞情伤切。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其见幸如此。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嗣官至太子舍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