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B:扩大科举考试的名额

C: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

D: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1-26 10:5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戴:“子贡问回:‘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学馆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须逊雪三分白”的而且还要有“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为有战功且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朝 服,三拜丸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柴成务传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己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