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现象中,物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
A:一块冰渐渐熔化成水
B:一杯水不断地蒸发
C:将一团橡皮泥捏成一个玩具
D:一段金属丝被烧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 )
①如果没有行动,理想再伟大,计划再完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②计划和理想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
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每天的日常生活做起,按照预定的航线,扬帆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④千里太远了,我们走一千里不如就在原地看看自己的脚
材料一: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