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中,两个毗邻特别行政区的是( )
少年诗人白居易
唐朝诗人白居易,三岁识字,五岁诵诗文,十来岁就能写诗了。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拿着自己的诗集到京城长安去拜见顾况。
当时顾况是有名的大诗人,他刚开始看不起这个无名小辈。没想到翻开诗集的头一篇,顾况的眼睛就亮了,腰也直起来了。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竟然禁不住拍手称赞:“好诗,真是好诗啊!”顾况用赞赏的目光看着白居易,心中油然产生了对少年诗人的喜爱。
从此,白居易经常得到顾况的关照和扶持,在长安住了下来。他更加勤奋地写诗,终于成了唐朝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