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委员,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诞生于春秋,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独特的创造,属于“阴阳合历”,具有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的特点,对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虽然是古代农耕社会留下的财富,但对现代社会仍有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眼下都市人的生活对时空有一种超越,作息并不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但其实我们的生物钟仍然受制于时间和节气,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会犯很多错误,所以哪怕是工作繁忙的今天,我们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8-24 09:33: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是他学术和思想的结晶。“日知”,出自“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至于成书过程,顾炎武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他仍不断新写札记,充实内容,纠正讹误。他说著书当如“采铜于山”,而不可“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寄于书中。他引古人言论,必加“立言之人”,还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当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顺应时势进行变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又一基本观点。他还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节选自钟岳文《〈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