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表中表示某培养基的配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成分
蛋白胨
葡萄糖
K2HPO4
伊红
美蓝
蒸馏水
含量
10g
10g
2g
0.4g
0.065g
1000mL

A: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从用途看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该培养基中缺少提供生长因子的物质

C:培养基调好pH后就可以接种菌种

D: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蛋白胨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2-12-28 12:30: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去年冬天,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过,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10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此时才记起,小时候外出打柴,大人总是叮嘱,沟湾处的芦根水不能喝,太凉,伤人。而民间偏方中,它又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打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则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前去看成色、量尺寸、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前几年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老乡告诉我,一来现在铺席子的人少,二来农民谋生的路子多了,编席子费工挣钱又不多,不合算,没人再做那个营生。

       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看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吹奏时顶端另按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一个道情班子少了一位老练的管子吹奏者,表演效果就要逊色得多。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我常能记得他,记得他出神入化的演奏,还有那支奇妙的管子。

       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去年金秋,正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这样的苇草,自然是可以入诗入画的。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甚至连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同类题5

阅读理解。

乡村剃头匠

第代着冬

      一个人如果在村庄住久了,就体会不出村庄的变化。稻田边的河流因为新修的堤岸改了道,离开山坳里的麻柳林,像游蛇一样钻进一片水竹林;吊脚楼下的大道已经废弃一段时间了,那块板结的黄泥被人开垦出来,在上面歪歪斜斜地种了几笼洋荷,新踩出来的黄土大路牛绳似的绕过一棵核桃树,消失在一片结满黄瓜的庄稼地边缘;核桃树上原来有一对黑头白身的喜鹊,不知什么时候也迁走了,只有一群斑鸠咕咕地在树枝上散步。一个人长时间地住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村庄里,时光的锋刃就会慢慢地削去他的感觉,让他以为村庄从自己一见到时就是这个样子,从而丧失对过去的记忆。

       在小河边住了一辈子的乡村剃头匠从年轻时开始,就守着那道清亮的河流没挪过窝。他从父亲手上接过老屋,同时也接过一把锋利的剃刀和一块荡刀的麂皮,成为一个住在河边的匠人。他相信是有了他的存在,才使得村人有可能干干净净地走在黄土大道上,区别于那些同样走在黄土大道上却终年都不剃须发的畜牲。

       住在河边的这个村人由于祖传的匠人手艺,使他获得了村庄的认同。村人从满月时开始,就会定期来到河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让剃头匠剃去一段陈旧不堪的岁月,那些时光的毛发就会像鸟羽洒落一地,成为泥土的一部分。这时乡村剃头匠犹如村人耕种土地时一样精细而耐心,他听着锋利的剃刀刮过头皮的声音,就像村人听见锄头铲过杂草时的声音,心中往往荡漾着一丝难以觉察的快乐。

       剃头时间久了,剃头匠就体会不出村庄的变化。只知道村庄里的男人在他手下一茬茬老掉,房屋老掉,当某一个老去的男人几个月不曾在小河边出现,村庄就会在一个不确定的夜晚传来哭声,以告诉村人一个老人从此离开村庄,远远地走了。村人汇集到那个院子里,把老人送上山。由于葬礼在太阳下进行,悲伤气氛不是很重,剃头匠得以平静地为死者整理好须发,让他像活着时一样干干净净地上路。

        人老了村人可以把他送走,房子老了却无法送走,只能在原来的地基上翻新。但剃头匠已经没有力量拆掉老房子,他甚至没有力量修补一下裂了缝的西墙。夏天多雨的季节,雨点总是被西边的风追得张皇失措。它们原本藏在乌云里,被风翻拣出来,密密地洒了一地。风在雨的后面挥舞着鞭子,抽得它们慌慌张张地跑过庄稼地,跌跌撞撞地撞上了剃头匠家的西墙。西墙痛得直流泪,干透的泥巴裹着雨水,一行一行淌下来,渐渐形成一片沟壑,像一些陈旧的泪痕。苍老的西墙在风吹日晒下裂开一些缝隙,让几只黑蜘蛛在上面牵了网,终日映衬着西斜的阳光。

       春天的时候,剃头匠有时也会靠在西墙根下晒一会儿太阳,为自己忙碌的时光做一下小结。他闭着眼睛在阳光下假寐时,旁边什么人影也没有,只有几只老母鸡在土堆里觅虫子,刨得干燥的黄泥地尘土飞扬。坐在西墙根下,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那几条通往山外的大路,像几条弯曲的鞭子抽打在新绿的庄稼地里,仿佛是赶着村人往山外奔跑。早些年,村人难得在那路上面走几回,就像家畜一年发不了几次情,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村人一般不会到山外去。但现在情形变了,年轻人争先恐后地沿着那几条黄土大路拥向山外。剃头匠的两个儿子就离开村落去城市打工了。他们走时义无反顾,对祖传手艺了无兴趣。他们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走时在村庄里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只留下一段时光、一幢老屋、一个苍老的父亲和他的一把锈迹斑斑的剃刀。

       剃刀已不复往日锋利。一茬一茬长起来的村人不再愿意到河边来,他们更喜欢去乡场上坐在宽大的玻璃镜前,由年轻的剃头师傅用电剪给他们修理更时髦的发型。乡村剃头匠从此被背信弃义的村人抛弃,他们就像抛弃一道陈年旧物把他晾在小河边的老屋里,看着西墙根的裂缝越来越多。

       被年轻人扔下的剃头匠渐渐失去了匠人的身份,他混迹于普通村人之间,手里总是握着一把农具,行走在绵延于山脊的庄稼地里。村里的庄稼地越来越多,只有一些不愿意离开土地的老人还在和土地较劲,不争气的儿子全都跑到了山外。他们把土地扔给老子,又把老子扔在地上,然后像二流子一样混进城市,给狗日的城市扛长工。苍老的父亲种不了那么多地,只好荒上一些,让杂草像村人的头发疯长,没人愿意给这些荒地剃头。实际上孤独的父亲愿意多种一点地,但是他精力日益不济,如同照顾了自己的媳妇就再也没有精力去让别人的媳妇怀上孩子一样,看着那些妖娆的土地荒在山洼,被遗留在村里的老人除了诅咒几声敞开的黄土大路之外,其余的事情实在是无能为力。

       乡村剃头匠就这样让村庄遗忘在地里,把他还原成一个寂寞的父亲。只有当一个老掉的村人要永久地离开村庄时,人们才会想起他那把锈迹斑斑的剃刀,使他有机会去重温过去那段美好岁月。

       重新握上剃刀的剃头匠会成为一个乡村哲学家。他深知是自己的剃刀一刀一刀地削短了村人的光阴。当这些光阴在村庄里消失得了无踪影,一个人就把自己一辈子的时间用完了。用过的时间被他们埋在皱纹里,也埋在他们走过的路上,由于那时的路是封闭着的,村人走来走去还是没有走出村庄。现在村里的道路完全敞开了,仿佛一个初恋的姑娘向恋人敞开心扉。这些敞开的道路通往远处的村庄和河流、大路和码头,也通往村人的内心世界。在年轻的村人看来,那是一些饥饿的路,上面流淌着对未来的饥渴。而在渐渐老去的剃头匠眼里,那是一些疯狂的路,未来的匠人已经叛逃出村庄,祖传的手艺只好终老在自己手里。

        此时在武陵山区的广大村落里,剃头匠作为一种乡村匠人,已日益稀少。他们正健步走出村庄的记忆,以远年标本的姿态,消散于村庄敞开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