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5—1931年中国土布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变化

年份

比重

1875

75%

1905

75%

1919

63%

1931

60%

    以手纺车和古老的投梭机而论,至少需要3人纺纱才能满足一架织机的原料需要,而且手纺纱的品质,一般不能达到16支以上。因此,在产量与质量两个方面,手纺车一直是手织业发展的障碍。纱厂的建立,恰恰替手织业解除了这些障碍。它不独为手织业供应了足量的棉纱,使之无原料缺乏之虞,还为手织业制造了高细支棉纱,从而扩大了手织业的活动领域。织户用了机纱以后,工效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也是土布能与洋布争一日之短长的重要因素。中国农村消费者对洋布向来不大感兴趣,而对土布情有独钟,问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他会告诉你穷人穿土布的衣服是因为这类布可以穿到相当于外国布的三、四倍或者五倍时间长……是因为它在冬天更暖和。

材料二: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时间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年

3071

40

3 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年

4810

16

20 441

69

4 445

15

29696

100

材料三: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约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约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材料四: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8-19 05:1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②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③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中国人民近代以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④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