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a是偶数时,(xya•(yxb与(yxa+b的关系是(  )

A:相等

B:互为倒数

C:互为相反数

D:无法确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1-27 03:0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诚意伯刘公行状

黄纪善

    公讳表,字伯温,处州青田人,年十四,入郡庠,习学业,为文有奇气。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举进士,安公曼硕见公,谓人曰:“此魏徵之流,而英特过之,乃济时器也。”

    江西行省大臣轫公才略,辟为掾。后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居青田山中,著《郁离子》。未几,总制官孙炎以上个遣使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会陈友谅入寇,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欲奔据之。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尔!“上曰:“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然则取威制敌,王业成也。”上用公策,斩获千万。

    洪武元年正月,上幸凤阳,使公居守。公志在澄清天下,巧言于上曰:“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恵政可施也。”乃令宪司纠察诸道,弹劾无所避。公案劾中书省都事李彬侮洼等事,罪当死。丞相李善长余爱彬,乃请缓其事。公不听,遣官奏诣行在。上从公议,处彬死刑。公承旨,即斩之,由是与李公大。比上回京,李公诉之,遂辞归。

    上召公赴京师,叙公勋伐。赉赐甚厚,累欲进公爵,公曰:“陛下乃天授,臣何敢贪天之功,圣恩甚厚,荣显先人足矣。”遂固辞。上知其至诚,不强也。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洪武八年正月,旧疾愈增,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公生平刚毅,慷慨有大节。每论天下安危,则义形子色。然与人游,坦然无间阻。至于义所不直,无少假借,虽亲之者以此。公初与同郡叶公景渊、金华宋公景濂同出处,有通家之好。至于居官任政,则各行其志,俱以功名显予世,而公与宋公又以文章为当代首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