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2015年4月7日是第66届世界卫生日,主题是“食品安全”。应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滕佳材副局长通过视频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现场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天消费的食品就达20亿公斤。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中华民族未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同时,食品安全也同样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中国政府着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行业组织、媒体、消费者多方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体系,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结合材料,运用“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对我国公民在维护禽品安全方面可以采取哪些作为提出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22 01:1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①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公民可以对有关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中的渎职失职行为进行监督,要敢于同危害食品安全行为进行斗争。

②通过信访举报制度参与民主监督。公民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举报有关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企业。

③通过舆论监督制度参与民主监督。公民可以将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

④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监督。公民可以向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有关企业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情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刺绣俗称“绣花”“扎花”,是用绣针引绣线在绣地上穿绕,形成以绣线为主或者以线固定其他绣材为图案的一种装饰方法,结合不同的配色,形成不同的绣品。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据考出现在西周。1974年12月,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鱼伯墓中,发现了留存于泥土中的刺绣痕迹。史料记载,西周时期的贵族服装多以刺绣装饰,并将之用于国家之间交流馈赠的礼物。春秋战国时期,刺绣走出宫廷,来到民间,自此,庶民之衣与军队之旗上出现了刺绣的纹饰。

       刺绣在汉代蔚为流行,尤其在西汉时,是与织锦齐名的珍品,常常是“锦”“绣”并称,形容国运昌盛也习用“锦绣江山”加以形容。汉高祖时曾明令商人“勿得衣锦绣”,将是否穿戴刺绣服饰作为评判阶级高低的标准。

       对刺绣而言,针法极为重要,它是指用针引线穿绕绣地的方法,包括其穿绕形式和结果。最早的刺绣针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完全用锁绣针法绣成于帛。唐以后,刺绣针法出现了变化,在传统锁绣针法外出现了平绣等针法。明清时期,出现有双面绣。此外,丝绸之路上的刺绣针法在历史上还出现过“加物绣”,如钉珠绣。1997年在昭苏波马黄金墓出土的一块长25厘米、宽13厘米的金珠绣绮残片上出现了“珠绣”。清以后,刺绣针法在新疆各少数民族刺绣中流行开来,针法上不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