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所示,一个重60N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用一个F=20N的力竖直向上拉物体时,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

A:0N

B:40N,方向竖直向下

C:40N,方向竖直向上

D:80N,方向竖直向上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23 03:0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野百合的春天
       ①终于,我这个丢失草地的蒙古人看见了梦中的水草丰美,长天辽阔。那时节,正是空山一场新雨的夏日午后,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我脚下汹涌着忧郁的绿涛,夹着草香的清风传递着悠扬的牧歌。天蓝云白,恰似硕大的蓝水晶里浸了片片水银,远处阳光下白得发亮的蒙古包又如朵朵白蘑散落草丛。
        ②美景如斯堪称经典了,我很想唱几句歌,但终究没有开口,因为感受到美梦成真、心满意足的同时,“不过如此”的平淡乏味感也涌上心头。或许,总是渴望超越平凡生活的我,潜意识中更期待不期而遇的美丽。“让我们爬爬山吧,这座山叫温根山”,同行的当地蒙族朋友拉回了我的思绪。翻过岭,放眼这座因过分沉静而一直被我忽视的山,我的嘴巴立刻张成“O”型。
        ③满山满坡的野百合        
        ④在寂静的山谷,一丛丛一簇簇的野百合开得勾人心魄。浅淡的粉,纯粹的白,明亮的黄,或恣意盛开,绽放出生命的活力,或含苞欲放,展示一派端庄清洁。一阵风过,满山的百合侧首在高而直的绿茎顶端,对我们轻呼浅唤,纯真无邪地笑。近看是由多片花瓣团成漏斗的形状,淡黄的花蕊藏在深处,再加上叶片上闪闪的水珠和若有若无的幽幽香气,让我想起了历经生命风风雨雨的洗礼之后,沉静平和却依然鲜活清新的脸。
        ⑤“当我去即山,山早已来即我,我们终于相遇。”张晓风的文字写出了我此刻的心情。野百合,我们终于相遇,让我以自己的心事读你,(A)你在萋萋绿草中悠然绽放,在轻轻晓风里摇曳娉婷,在凄清冷雨后飞彩流光,一分澹然落寞,两分陶然自得,七分盎然浓烈。你旺盛的生命力昭示出信念的力量,你绝美的姿态演绎了奇迹的出现,你独自绽放的执着与自在,更奏出既深入其中又能超然物外的华采生命乐章。百合,在我靠近你,跨越千万里时空对你默默的凝视与倾诉中,我读出了你蕴涵的生命深意,在我心中你已经幻化为至纯至美的象征,幻化为执着的信念,幻化为百年不遇的奇迹并成为奇迹会出现的明证。
        ⑥这不期而遇的野百合的美丽,不经意间因之带来生命感悟的惊喜更如巨浪排空。所以,我想对那些像我一样曾经失落常常悲观的朋友们说:生命中,总有值得相信的人和事物,生活中有真爱有至美有奇迹,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虽然它可能迅若流星,一闪即逝,但生命的夜空会因此而璀璨。
        ⑦开在寂静山谷中的百合带给我如沐春风的启迪。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却觉得山中百合将我变成一个生活的智者。下山离开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却身心净朗。再回首,一山婆娑而沉静的美丽铸存成心底永恒的春天。我愉快的歌声散掷在离离草原上:“就算你留恋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静山谷里野百合的春天,别忘了,寂静山谷里野百合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