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最终产生()

A:CO2和H2O

B:丙酮酸

C:酒精和CO2

D:乳酸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3 01:1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有删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问:金老师(指北大教授金开诚),请问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与当前正在升温的“国学”是什么关系?

答:我想二者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与论述的对象,但“国学”研究偏重学术性,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成果积累与学术发展;古为今用则偏重于功利性,主要是想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实中发挥有益的作用。

问:为了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您是不是认为学术研究与古为今用这两项工作都应该有人来做?

答:

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目的毕竟还是为了使它在后世有用;假如不再有用,那就只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在我的印象中,“古为今用”这句话已流行很久了,然而专家学者所做的大致 上还是学术研究,主要是评估和考证两项工作。但评估的结论往往因时势的变化而变化,考证又往往流于烦琐而得不到公认的结论。但有一 个问题却被长期忽略了,那就是学术研究只有专家学者在做,广大群众难以参与,渐渐地就 对学术争议与评估“行情”不感兴趣;又因时代与风气的快速变化,更使群众与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到学术研究,使“学术著作出版难”,也使专家队伍后继乏人。

问:古为今用的事例肯定很多,但这如何能缩短广大群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呢?

答: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广大群众由于语言文字障碍而难以阅读古籍,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离群众的一个突出表现。对传统文 化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阅读较多的古书,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对群众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情况就不同了。古书中有大量警句格言,读懂并不太难,背熟也有可能,其中却蕴涵着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种有价值的思维经验,完全可以拿来作为现实中人的思想营养和行为指导,以利于进德修业,成才成功。问:这种做法难免断章取义,难道只取片言只语就算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答:对这个问 题我要作两点回答:

第一,摘取片言只语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做的,只要它能够独立而简明地表述某个启人心智的思维成果,就可以拿来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于《孙子兵法》,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用过,却从未有人指责这是“断章取义”。许多警句格言乃至大量的成语也都是从古书中提炼出来的,也从来都被灵活运用。

第二,把精警的“片言只语”拿来古为今用,对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可以起到“突破一点”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尝到了甜头”,就可能滋长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兴趣而产生学习的要求。我曾接触过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发现他们大多对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兴趣。有一位院士每次同 我见面都谈传统文化,或解释一段古文,或交流对某些警句格言的感想。他说他只是在小时候读过一些古文,近年来感到学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确有益于做人与做事,所以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问:既然古为今用那样便于实行又很有好处,为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是“国学热”而非“古为今用热”呢?

答:当前出现了“国学热”,这不是偶然的。主要因为国内国外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并认为其中有丰富的思维成果可以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在此以前,已经出现过“《孙子兵法》热”“《三国演义》热”“《菜根谭》热”“老子热”“孔子热”等等,这些“热”都热在古为今用上。有一篇报道题为“《孙子兵法》在世界流行”,其眉题为“美国兵打仗时带在身边,在日本成俗语常挂口头”,文中还说到美国人将《孙子兵法》用于商业领域的情况。还有一篇报道题为“日本人重新亲近《论语》”,眉题为“网站开设专栏,商界提倡学习”;其中有一节的小标题是“IT时代需要《论语》”,文中说到被称为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商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俨然成了日本新儒商的代表。而凭借着他的号召力,日本商界也掀起了一股将《论语》和为商之道相结合的热潮”。

至于国内的情况,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当前社会上有多种人想更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求古为今用,而客观上很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所以,我们用“国学”来回应国内外的学习要求是不完全对口的。但这并没有多大关系,一则“国学”研究的确有必要而且要有新发展;二则“国学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45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