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一次越野跑中,当李明跑了1600米时,小刚跑了1450米,此后两人匀速跑的路程s(米)与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结合结合图象,求图中S1和S0的位置.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1-03 01:37: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解:由图象可得出:

①小刚比李明早到终点100秒;

②两匀速跑时,小刚的速度大于李明的速度;

S1-1450200<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

    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缓冲、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使“学校社会化”。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一下搬进学校里去,“学校即社会”就成了一句时髦的格言。这样,一只小鸟笼是扩大而成为兆丰花园①里的大鸟笼。但它总归是一只鸟笼,不是鸟世界。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承认“社会即学校”。这种学校是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给教训的是先生,受教训的是学生。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而不做,学生学而不做,有何用处?于是“教学做合一”之理论乃应运而起。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训藏在书里,先生是教死书,学生是读死书。教死书、读书死便不许发问,这时期是没有问题。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课堂里因为有了高谈阔论,觉得有些生气。但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有何益处?问题到了生活教育者的手里是必须解决了才放手。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没有问题是心力都不劳。心力都不劳,是必须接受现成知识方可。先在学校里把现成的知识装满了,才进到社会里去行动。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是这种教育的写照。他说的“即知即行”和“知行合一”是代表进一步的思想。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传授现成知识的结果是法古,黄金时代在已往。进一步是复兴的信念,可是要“复”则不能“兴”,要“兴”则不可“复”。比如地球运行是永远的前进,没有回头的可能。人只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不知道它是跟着太阳以很大的速率向织女星飞跑,今年地球所走的路绝不是它去年所走的路。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没有什么可复。时代的车轮是在我们手里,黄金时代是在前面,是在未来。努力创造啊!

【注】①兆丰花园:近代上海著名的租界公园,现称中山公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短文,从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Once, a professor held a test on his students. The professor started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 “Now,1 you are going to cut trees on a hill. One of the trees has a big 2 while the other's small. Which will you cut?” The question got a quick 3, “Of course the big one! No need to4 .”

    The professor5, “The big tree is a poplar(白杨)6seen everywhere, while the small one is a Korean pine. Consider again?” A second7brought students more sense: a Korean pine is much more8than the poplar, so they changed their decision. “9 we'll cut the pine. The poplar isn't worth our10.”  Smile still11on the professor's face. “But the pine's trunk is less12than the poplar.” Rather puzzled, they became13, then said, “While, we'll cut the poplar.” The professor gave more detail. “14the poplar is straight, the trunk became empty within. Then what's your choice?”

    Finally one of the students lost his15and said, “Professor, you have ask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leading us to change our answers16. What do you want to 17 after all?”

    The professor's smile18. He said, “Why none of you ask me for what purpose to cut the tree? Though my questions 19all the way, they are decided by one thing: your20to take the action. If it aims at making handicraft articles you may cut the pine; if you just want to have some firewood, you'd better cut the pop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