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下图所示,将除去铁锈的细铁丝网放在烧瓶中,加入3~4mL的食盐水润湿铁丝,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的一端伸入红色的水中,2~3min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铁丝网全部溶解了

B:烧瓶中溶液变蓝色

C: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

D:导管中有一小段红色水柱上升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12-22 01:38: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D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公破之,刳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复,不可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茸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节选自王禹傅《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注】①刳(kū):剖,削。②雉堞:城墙。③平挹江濑(1ài):奔流的江水尽收眼底。濑,湍急的水。

④辽复:写视野的辽阔绵远。复,绵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果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4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5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