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关于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

B:作物熟制多为两年三熟

C: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D: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苹果、甜菜等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0-05-12 11:3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云中谁寄锦书来

朱铁志

    电脑的普及,使文字书写急剧退场。用惯了纸笔的中老年人,还在挣扎着试图挽住书写的臂膀。而年轻一代,已然习惯了无纸化的生存。提笔忘字,渐成常态;书法之美,只在少数书家手中流连。在手机和电子信箱越来越便捷的当下社会,能够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已是一种幸运,能够收到一封文辞淳美朴实、书法俊逸洒脱的书信,简直就是一种奢望。传统尺牍信札中所包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似乎正渐行渐远,使即使不算老派的中年人,也不免感到一丝惆怅。

    我算幸运的,因工作和个人写作的关系,使我常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的来信,其中不乏理论大家和文学名家的信札。有的文白间杂,言近旨远;有的雅淡平和,娓娓道来;有的词锋犀利,一语中的;有的嘘寒问暖,饱含温情。信封和信札抬头、落款的书写,无不十分讲究,不论是称谓的选择,还是书写工具的使用,都能看出文字的背后所蕴含的学养功底和书写者的气质风神。

    与此同时,我也收到大量别样的来信,其中尤以来自报刊者居多。有的在我名字之后不再有任何称谓,迹近被通缉;有的信封书写七扭八歪,偌大的天地间几行纠缠在一起的米粒小字,仿佛捆绑的螃蟹。至于行文的直白浅陋、甚至粗暴无礼,也是不时要面对的无奈现实。

    翻看老一辈学者作家的书信,“先生”“足下”“斧正”“雅教”“拜辞”等敬语谦辞随处可见,浸润在字里行间的那份优雅和谦和,透露出长期文明熏陶下谦谦君子所特有的从容和自信,正是“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虽则不面,其若面焉”。

    而今,传统的书信文明似乎已成远去的雅乐,只能在杂乱无章的信息洪流中若有若无地存在,只能在先人的收藏中依稀可辨。而在新潮的“穿越剧”中,别人的父亲成了“家父”,自己的爸爸却变为“令尊”。经过“反右”“文革”等文化浩劫,中年以下的朋友旧学功底无从谈起,新学修养也难尽如人意。粗鄙文化盛行,庸俗观念当道,肉麻成有趣,流氓成英雄。听一听身边人的谈吐,看一看手边的报刊,文明含量几许、文化水准若何,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判断。至于网络语言,新则新矣,有的甚至不乏有趣,但说到底,无非是一种缺乏文化含量的戏说而已。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胸无点墨,何以自觉?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毛笔、宣纸作为文字书写主要载体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但文明的传承不能因此中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怀念前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为什么我们常常默念诸子百家、孔孟老庄?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淌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血液,对前辈思想家、文学家的传世之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一种祈愿和情怀,寄托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好理想和对优雅文化的无限怀想。

    剪不断,理还乱。要用中国语言、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来解读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秘密,解开中国道路的内在密码,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冷酷背景下保留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不能靠午夜梦回、撕扯自己的头发冥思苦想,不能指望查阅文件、对比口径找寻思想捷径。唯有继承传统、不忘经典,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才能发现博大精深的优美存在,才能触发自己愚钝很久的灵感和才华,找到通向世界、与各种文明有效对话的渠道和钥匙。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潘木易

    前几天,和我弟去仙桃,在新华书店碰到了以前高三班的两个同学,聊天中,我们谈到了老王,听同学说他退休了,我下意识惊了一下,但还是觉得这也许是一件好事,现在的学生这么闹,像老王这把上了年纪的人也管不过来了,退休,对于他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

    老王,我们班主任,老王是外号,其实他的名字叫王建益,只是我们习惯了这样叫他,久而久之,就改不了口了。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沔城诗联》的编委之一。因为《沔城诗联》和我们学校一直有合作,书上还发表过我们学校学生的作品,当然也少不了他的诗作了。他常常把他发表的诗作拿到班上来展示,还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我们面前显摆。他带过清华班,因为沔城高中一贯的传统,老师和学生是同步的,他还没有教过我,但我却听说过他。听同学说,他在班里的人气一直都不怎么好,当然在我们班也一样。看看我们班级群上写的你就知道了——高三<六>班的精英们是强悍的,老班不可怕,可怕的是再没有像老班那样的人了。我以前也是讨王的一份子,但回过头想他对我还真好……

    说起他对我的好,还真的挺让我感动的。每次调座位我都坐在前面;要成绩有一点下滑,就会找我谈话;高考前的几次先斩后奏,跑回家,最后都没有请假,他也没对我说什么。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我肚子疼,他用自行车推着我去看的医生。因为痛的厉害,所以一直推着……现在回忆起来还是甜甜的。

    但要是搁在两年前,事情就180度的大转弯了。印象里,他像足了旧中国时期的老夫子,班上的人都知道,他一发脾气,一拍桌子,我们就会在底下笑。因为都是过不了半盅茶的时间,就隐隐褪去的那种。所以被我们笑侃着称为:“半盅茶的热情”。我们班的同学都不怕他,也许是他管不了班级的主要原因吧。至于其他老师,英语老师被我们气跑了;生物老师仅有的耐心也被我们磨尽了;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倒也无所谓;数学老师是偶尔的抱怨,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班级。老王也算是真的管不住了,高考前夕,也许每个班都有一颗躁动的心吧!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幼稚了,真不知道老王背地里有没有偷偷流过眼泪。但不管几年后,我仍会记得那个老王,那个被我们说成胆小、爱吹牛、好面子却真心诚意为了我们的老王,那个一直只有半盅茶热情的老王,那个总是拿着自己丰功伟绩向我们显摆的老王。不管怎样,谢谢你陪我走过了人生中最青涩的一年,也谢谢那些陪伴我青春年少的三<六>班的全体同学,因为有你们,人生才有美好的回忆,因为有你们,青春才这样让人回忆……

(摘自《散文网》,内容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