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Let's vote ________ who will be monitor of our class.

A:decide

B:deciding

C:to decide

D:decided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04 09:25: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 亲
张枫霞
①虽然我是家里惟一的女孩 , 然而 , 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等到上了初中 , 看到别人的父亲殷殷地关怀女儿 , 心里便有了比较 , 认为我这只知道春耕秋收的农民父亲不懂得什么叫“ 爱 ”。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 , 上学和放学就像他出工和收工一样 , 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亦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学习和收成原本没有太大的联系。
③可是, 我考上了县一中 , 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年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已不年轻的父亲幽幽地说:“ 要不 ,别让妮子上了 ?” 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生动地一跳 : “ 哪能 ! 儿子娶媳妇花钱比妮子上学花钱多多了 , 咱们不能太偏心。” 就为这一句话, 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 , 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 , 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我跟在父亲身后 , 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 , 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在心里默默发誓: 不学出个样子来 , 无颜面对父亲 。等翻过两座山 , 骄阳更加炽烈 , 找到一块小树阴劝父亲休息一会儿。 A. 我随手抓起两个桃子 , 还不及放到嘴里 , 便被父亲劈手夺去 , 他瞪我一眼 说 : “这是卖的 , 有你吃的。”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歪裂的小桃子 , 在衣服上蹭了蹭递给我 : “ 这不一样吃吗 ?” 停了停又说 :“ 住校可不比在家里 , 动一动就得花钱 , 饭可以吃差点 , 但一定得吃饱。星期天不要往回跑 , 家里也不指望你干活 , 钱和干粮我会给你送去的。”B. 接着他自个笑了 :“ 没想到俺妮子还挺聪明 , 比你两个哥哥强多了。 我寻思把桃园好好侍弄侍弄 , 兴许能挣几个钱 , 你要有本事啊 , 考个大学让爹光荣光荣。” 这是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一次 , 看得出他心里非常高兴。
⑤到学校门口 , 父亲让我一个人进去 , 他则去卖那筐桃子。等到报到完去城里找他 , 父亲已经走了。我想 , 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 , 翻山越岭 , 还得走二十里地啊 !
⑥三年高中 , 我真的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 , 当然都是些歪七裂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子。冬天天短 , 父亲每次来得起大早 , 见到我 , 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 , 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 , 硬邦邦的全是冰棱茬。中午 , 我们爷俩把饼泡在开水里 , 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 , 吃得有滋有味。夏日 , 父亲捎带着卖桃 , 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膛晒成了酱紫色。 赶到学校已近中午 , 我把早已晾好的白开水递过去 , 父亲一口气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都是当天来当天走 , 三年里 , 他走了他原来几十年走过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⑦三年后 , 我由县城读到了省城 , 甭说父亲的大半年收成 , 就是他的全部收成也难以应付我的高额学费了。父亲说 : “不要紧 , 先到处借借。不就是四年吗 ? 我用六年时间 , 六年不行十年 , 赶我死之前咋也能把它还清。 ” 我无言 , 我只是在心里对父亲说 : 我决不会让您用六年十年时间去还债 , 您就等着我慢慢地还您的债吧。
⑧也和三年前一样 , 父亲挑着行李送我上学 , 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 ,而是阴雨霏霏 。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 , 我倒有些不习惯 , 怪他过于奢侈。C.“ 你都成大学生了 , 吃个好桃子 , 配!” 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 , 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
⑨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 , 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往下 , 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个的宿舍 , 我知道 , 那样父亲一夜都不会安心 。所以 , 也只好随他去了 。下过雨后 , 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 , 再加上一天的颠簸我实在太累了 , 躺在床上不一会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 突然 , 辅导员刘老师把我叫醒 , 她说 , 你父亲为了省 15 元的住宿费 , 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 , 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我扑过去 , 抱住他 , 哭着求他 :“ 为了我 , 爸爸 , 请您爱惜自己。” 宿舍的七姐妹齐刷刷地站在身后 , 哽咽着说 :“就住在我们宿舍 , 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⑩ “ 可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 刘老师还很年轻 , 和其他人一样 , 眼里已经含满了泪水。“                          。”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⑪是啊 ! 他是父亲 , 他是勤劳又拙朴的农民父亲。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