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实现中国梦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4-13 12:4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1)我国实现中国梦是必然的,但具有曲折性。(2)成就中国梦,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最重要的任务。(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阻碍中国梦的实现。④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工业革命后,随着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人口逐渐从小型的乡村社区或者农场迁入到大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污染严重、疾病肆虐。与此同时,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家庭子女及亲人的关注,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社会财富激增,贫困问题却日益凸显,工人的工资基本是停滞的,童工和妇女的生存状况也日益恶化,这一时期工人罢工、捣毁工厂的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一时期,功利主义思想家边沁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吁没有压迫、和谐自由的田园式理想社会,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思潮。雨果的人道主义著作《悲惨世界》迅速传到英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所呼吁的爱与善,表达了一切社会的道德理想,引起政府和进步人士对社会贫困和社会救助问题的极大关注。

工业革命时期,宗教领域的社会福音运动、民间团体的慈善组织活动、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等行为,不仅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促使英国政府逐步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治政策,转而重视贫困问题。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改变过去以院外救济为主的政策,而变为以院内救济为主,对救济资格严格审查,实施普遍救济的原则,扩大了社会救济的范围。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救助研究》

材料二:抗战时期,为实现抗战建国的目标,国民党政府把社会保障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入学习和借鉴西方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筹划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项工作,如:设立了以社会部位核心机构的现代社会行政体系,并出台种类齐全的法规,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开展工作。其中,社会福利事业涉及劳工福利、社会服务及职业介绍,内容丰富,注重使人民获得一定的谋生技能。但国民政府出台的法规和政策大多没有得以实施,同时,因社会保障对象有限,主要局限于城市游民、贫民、孤儿、工人和军人群体,相当部分的弱者被挡在受保障范围之外;社会保障立法与实践脱节,许多内容流于形式;监管体系的缺失使社会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此外,战争的大量消耗而造成经济的严重匮乏,国家财政无法满足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保障投入,1942年各省所属县市及特别市的地方支出分类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为4904237元,仅占总额的0.29%……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社会保障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