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苹果树林,要求大家从树林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了吗?”学生们①_____ (膛目结舌  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②_____ (不约而同  异口同声)地请求。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这个故事使我们明白了只有郑重地选择人生才能不留下遗憾。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9 05:1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超导材料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Onnes)用液氦冷却水银时发现,当温度下降到4.2K( 268.98°C )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1913年昂内斯在诺贝尔领奖演说中指出:低温下金属电阻的消失“不是逐渐的,而是突然的”,水银在4.2K进入了一种新状态,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可以称为超导态.后来他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水银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达到超导时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称为超导材料或超导体.

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外加磁场也无法进入超导体内,形象地来说,就是磁感线将从超导体中被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抗磁性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只是相对的,其实仍然远低于冰点0℃,对常温来说应是极低的温度.20纪80年代是超导电性探索与研究的黄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机超导体,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一种成分为钡( Ba )、镧( La )、铜( Cu )、氧( O )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其临界温度提高到了 35K .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通常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缪勒和柏诺兹因此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部分国家又陆续发现临界温度100K以上的高温超导材料.

高温超导材料的用途非常广阔,由于其具有零电阻和抗磁性,用途大致可分为三类:大电流应用(强电应用)、电子学应用(弱电应用)和抗磁性应用.大电流应用即前述的超导发电、输电和储能;电子学应用包括超导计算机、超导天线、超导微波器件等;抗磁性主要应用于磁悬浮列车和热核聚变反应堆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