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孔子对“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道德性。“君子”成为了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标准界定。第二条标准要求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是胸有大志的、宏阔的,这种宏阔之志可以使一个人不太计较眼前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第三条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集体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以,孔子曾经说,君子跟小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作为。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是矜持的,决不结党营私。孔子的君子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关于君子的三条标准跟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也是相互映照的。所以,在当今社会转型发展期,弘扬“君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专家指出,弘扬“君子文化”一定要在把握经典本蕴的前提下,直面时代问题,反映时代要求,回应时代呼声,体现时代精神,实现“君子文化”的时代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