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枯木逢春”,枯树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主要原因是它具有(    )

A:分生组织

B:输导组织

C:营养组织

D:保护组织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16 12:42: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竞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本文有删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旅游+美丽乡村”、“旅游+优势产业”等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易县积极推广“旅游+扶贫”模式,把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旅游经营、旅游务工、旅游产品、旅游分红”四种旅游扶贫业态:通过建立旅游扶贫试点村,贫困群众可以自己汗办采摘园、农家乐,可以在“家门口”的园区、商户里打工,可以制作、销售农家特色旅游产品,还可以加入旅游扶贫合作社,以资金、人力、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产业获取分红.

(摘编自《中国财经时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二:2002年,江西赣州市规划开发脐橙基地,鼓励引导农户发展种植脐橙。几年后,单家独户零散经营的局限性显露:资金少、无技术、无销路、风险大赣州市高度重视,市里积极引导果农建立16家脐橙合作社,全面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施农资供应、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开拓市场、果品销售“五统一”,同时引进脐橙加工企业,兴建大型保鲜库和分级包装车间,帮助果农包装销售,仅此一项每公斤可增收0.8元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增强了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赣州州市积极发挥产业发展对脱贫增收的带动作用,2015年,全市脐橙种植面积157万亩,脐橙产量128万吨,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实现脐橙产业总产值105亿元,70万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如今,漫山遍野的脐橙已成为赣州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5日)

材料三:贫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能力等层面,背后的致贫原因更是纷繁复杂。从这个角度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从经济维度出发进行政策设计,可能会“治标不治本”,难以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因此,应从单一经济维度的扶贫政策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有效衔接的系统扶贫政策一方面,要对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生态环境等给予高度关注,有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同步改善;另一方面,应将营养健康、教育、医疗、就业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机有序串联起来,更加注重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4日)

材料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摘编自“新闻网”,2016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