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莲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时都在发生,从未中止。类似秦时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历史上既非第一次,更远远算不上最大的一次。更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即已发生:在商君教引下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如果我们重新查账的话,秦始皇这一举措的直接后果真算不得十分严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01 09:14: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城虎

    赵城妪,年七十余,止一子。一日入山,为虎所噬。妪悲痛,几不欲活,号啼而诉于宰。宰笑曰:“虎何可官法制之乎?”妪愈号啕,不能制之。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威怒,遂诺为捉虎。媪伏不去,必待勾牒出,肯行。宰无奈之,即问诸役,谁能往者。一隶名李能,醺醉,诣座下,自言:“能之。”持牒下,妪始去。隶醒悔之,犹谓宰之伪局,姑以解妪扰耳,因亦不甚为意。持牒报缴,宰怒曰:“固言能之,何容复悔?”隶窘甚,请牒猎户,宰从之。

    隶集猎人,日夜伏山谷,冀得一虎,庶可塞责。月余,受杖数百,冤苦控。遂诣东郭岳庙,跪而祝之,哭失声。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隶祝曰:“如杀某子者尔也,其俯听吾缚。”遂出缧索絷虎项,虎帖耳受缚。牵达县署,宰问虎曰:“某子尔噬之耶?”虎之。宰曰:“杀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妪止一子,尔杀之,彼残年垂尽,何以生活?倘尔能为若子也,我将赦之。”虎又颔之,乃释缚令去。

    媪方怨宰之不杀虎以偿子也,迟旦,启扉,则有死鹿,妪其肉革,用以资度。自是为常,时衔金帛掷庭中。妪从此致丰裕,奉养过其子。心窃德虎。虎来,时卧檐下,竟日不去。人畜相安,各无猜忌。数年,妪死,虎来吼堂中。妪素所积,绰可营葬,族人共瘗之。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虎直赴冢前,嗥鸣雷动,良久去。土人立“义虎祠”东郊,至今犹存。

(取材于《聊斋志异》)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村井
    村中有一口井,在一棵高大的苦栎树下,圆圆的井身是磨石条拼砌的(长、印、盖)着青苔,古色古香。
    从我记事起,村里人就喝着她的乳汁。
    清晨,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大桶、小盆、陶罐、扁担在黎明的光影里合奏成一支古老的、湿漉漉的曲子。井沿总是湿漉漉的,从井沿向各家的小路也是湿漉漉的。
    夕阳西下,村里的媳妇小姑们,_______了竹篮,_______了铝盆,_______了铁桶,_______了衣槌三三两两地缀着井沿。不一会儿,_______的取水声、_______的搓衣声、_______的捣衣声,一圈圈地漾了开去。月亮升起来,(旋即、随即、当即)又垂落在井底。井朦胧,树朦胧,月朦胧,鸟朦胧。村里地姑娘仍不愿回家,嬉闹声,泼水声,追赶声,银铃般的笑声井全都听见了,井便非常的快乐。村中有诗云:“井潭落月影,村女失衣声。”
    无论多大的暴雨,井总是清澈见底,水草依附,如少女的明眸。无论多么干旱的季节,井总是汪汪的,盈盈的,如十五的月亮。一线清流,不紧不慢地从井中溢去,绕乡村旁的田间……
    一晃便十多年了,那盈盈的、快乐的村井总在我乡梦的清波里依徊。
    前些日子,回家过暑假。夜晚,吃了几片西瓜仍不解渴,我便提议:“去打井水吧。”
    父亲低头不语。母亲说:“只怕不好打了,你要去,当心蛇。”妻子提出要同我去看看井。
    月牙儿淡淡的,夜虫清唱。荒草萋萋,苔痕满地。那高大的苦栎树也被砍了,干枯的根系像垂暮老人的手掌,紧紧地抓住井沿的泥土。我问母亲:“这井怎么了?这么浅了。”母亲说:“这井废了,你不见村里人如今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
    我仍然迷惑不解。正在上理工大学的妹妹用物理的知识解释说,井没人打,那渗水层便日渐枯萎、堵塞。照理论计算,不出十年便要成为一口枯井。我一惊,仿佛看到了一只盲人的眼睛,空洞、干枯、死寂,就如那没有生命的井。
    妻子若有所思地说:“井不用则浅,用则盈。人也如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