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已而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会稽韩性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②陇:田埂。③诸:许多。⑤辄:总是(常常)、就。⑥已而:不久。⑧曷:通“何”,为什么。⑨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⑩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⑪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⑫会稽:地名,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⑬韩性:人名。⑭事:服侍、对待。⑮被:通“披”,这里是穿,戴的意思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8-29 06:4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有删改)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农村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因此,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本质上讲是群众工作,必须体现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突出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把贯彻中央精神和反映农民意愿统一起来,善于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材料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和成功经验。经济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离开这个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的新载体提供重要依据。我们很多传统村落至今还保留着传承数百年的村规民约,这些村落不仅环境宜人,群众文明素质也很高。村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传递了孝道传家、勤俭节约、以和为贵、诚信赢天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