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硼化镁在39 K时呈超导性,可能是人类对超导认识的新里程碑。在硼化镁晶体的理想模型中,镁原子和硼原子是分层排布的,一层镁一层硼的相间排列,右图是该晶体微观空间中取出的部分原子沿Z轴方向的投影,白球是镁原子投影,黑球是硼原子投影,图中的硼原子和镁原子投影在同一平面上。确定硼化镁的化学式为 (    )

A:MgB

B:MgB2

C:Mg2B

D:MgB6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9-29 05:1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抗生素之殇
    ①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费莱明首次从青霉菌中发现了青霉素,从此人类进入了抗生素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作为一线药用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价格曾一度比黄金还要昂贵。但在60多年后,很多抗生素失却了当年的雄风,成了医药学家的心头之痛。
    ②除了抗生素天然存在的毒副作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微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很强,当环境剧变时,它们不是束手待毙,而是用基因突变与环境抗争。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成天生活在抗生素环境中的细菌,大部分不能存活,但总有漏网之鱼。侥幸存活的细菌在环境逼迫下会发生基因突变,一旦突变出抗药基因,就会绝处逢生。
    ③在大自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矛”就必有“盾”,抗生素固然是大自然产生的有效武器,但是大自然也必然保留着相应的破解方法。研究人员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类病原体具有耐受抗生素的抗性调控机制,这些病原体能够有效应对环境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分裂生长速度越快的病原体,其耐药性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
    ④据统计,人类使用抗生素之前和使用初期,世界范围内的耐药菌出现速度远慢于当今,随着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不断开发,临床上耐药菌开始呈指数级地出现。近年,多重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曾一度引起社会的恐慌,而目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慢于临床中耐药菌的产生速度。
    ⑤人们对于抗生素的滥用,正是在对耐药菌进行着无形的“人工筛选”。而如今世界范围内发达的交通运输使得这些人工筛选得到的耐药菌可以快速传播。即使你得了病坚持不用抗生素,体内确实没有筛选出大量的耐药菌,但是仍然有可能躺枪。
    ⑥虽然抗生素滥用的后果十分可怕,但是也不必杞人忧天和坐以待毙。首先,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不要感冒发烧后就自己给自己开药,应该遵循医嘱,科学合理用药。其次,应该呼吁医药和食品行业不要滥用抗生素,毫无节制地滥用抗生素无异于自掘坟墓。医药学家也正在与耐药菌赛跑,一方面改变药物的分子机构,以对付病原菌突变合成的酶;另一方面从世界各个生态环境中筛选新的抗生菌种。无论是赤日炎炎的热带,还是寒冷的极地;无论是大洋深处的喷口,还是地下的岩层,都有抗生素专家探求的目光。
(本文有删改)

同类题3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回答相关问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英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照;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木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西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申可能偏于采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肾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