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浓度高于 106  mol/L的生长索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同步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5-06-30 11:4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 国 铁
                                                                                                             周海亮
        ①炉火熊熊,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
         ②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
         ③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④小铁匠没有搭话。
         ⑤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⑥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⑦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⑧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
         ⑨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⑩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⑪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⑫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他盯着刀,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⑬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⑭刻字?
        ⑮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⑯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
        ⑰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⑱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⑲别耍花样啊!
        ⑳放心。
       (21)后天我来取刀!
       (22)请!
       (23)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们正在村后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24)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嗒嗒”扫个不停,   

       (25)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26)再后来,日本人投降了。
       (27)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28)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29)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30)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31)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32)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33)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有删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

    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