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在固定化小球藻的过程中,凝胶球的直径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影响,实验者分别用直径为0.2mm、0.3mm、0.4mm的滴管制备凝胶球,其中小球藻的生长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小球藻被包埋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载体中

B:用直径为0.3mm的滴管制备凝胶球较适宜

C:凝胶球直径过大不利于小球藻获得充足光照

D:凝胶球直径过小不利于小球藻获得养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15 07:43: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B,C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看到了一条河

    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比较模糊,但其中有几个片段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四岁那年,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回家。路上,她让我在离家几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的农田边下车,然后自己回家。虽然那次以我彻底迷路而告终,但此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从小就乐于寻找挑战。

    刚开始学游泳时,我大概有四五岁。我们全家和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乔姑父一起在德文郡(dù)假。我最喜欢朱迪斯姑姑。她在假期开始时和我打赌,如果我能在假期结束前学会游泳,就给我10先令(先令是英国旧币,10先令相当于半个英镑)。于是我每天泡在冰冷的海浪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到了最后一天,我仍然没有学会游泳。我最多只能挥舞着手臂,脚在水里跳来跳去。

    “没关系,里克,”朱迪斯姑姑说,“明年再来。”

    但是我决心不让她等到下一年,再说我也担心明年朱迪斯姑姑会忘了我们打赌的事。从德文郡开车回家要12个小时。出发那天,我们很早起身,把行李装上车,早早地启程了。乡间的道路很窄,汽车一辆接一辆,慢吞吞地往前开。车里又挤又闷,大家想快点儿到家。但是,这时我看到了一条河。

    “爸爸,停下车好吗?”我说。这条河是我最后的机会,我坚信自己能赢到朱迪斯姑姑的10先令。“请停车!”我大叫起来。爸爸从倒车镜里看了看我,减慢速度,把车停在了路边的草地上。

    我们一个个从车上下来后,温迪姑姑问:“出了什么事?”

    “里克看见一条河,”妈妈说,“他想再试一次游泳。”

    “可我们不是要抓紧时间赶路吗?”温迪姑姑抱怨说,“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程呢!”

    “温迪,给小家伙一次机会嘛!”朱迪斯姑姑说,“反正输的也是我的10先令。”

    我脱下衣服,穿着短裤往河边跑去。我不敢停步,怕大人们改变主意。但离水越近,我越没信心,等我跑到河边时,自己也害怕了。河面上水流很急,发出很大的声响,河中央一团团泡沫迅速向下游奔去。我在灌木丛中找到一处被牛踏出的缺口,趟水走到较深的地方。爸爸、妈妈、妹妹琳蒂、朱迪斯姑姑、温迪姑姑和乔姑父都站在岸边看着我的表演。女士们身着法兰绒衣裙,绅士们穿着休闲夹克,打着领带。爸爸叼着他的烟斗,看上去毫不担心。妈妈一如(jì)往地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

    我定下神来,迎着水流,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但是好景不长,我感到自己在迅速下沉。我的腿在水里无用地乱蹬,急流把我冲向相反的方向。我无法呼吸,呛了几口水。我想把头探出水面,但四周一片空虚,没有借力的地方。我又踢又扭,然而毫无进展。

    就在这时,我踩到了一块石头,用力一蹬,总算浮出了水面。我深吸了一口气,这口气让我镇定下来,我一定要赢那10先令。

    我慢慢地蹬腿,双臂划水,突然我发现自己正游过河面。我仍然忽上忽下,姿势完全不对,但我成功了,我能游泳了!我不顾湍急的水流,骄傲地游到河中央。透过流水的怒吼声,我似乎听见大家拍手欢呼的声音。等我终于游回岸边,在50米以外的地方爬上岸时,我看到朱迪斯姑姑正在大手提袋里找她的钱包。我拨开带刺的荨麻,向他们跑去。我也许很冷,也许浑身是泥,也许被荨麻刺得遍体鳞伤,但我学会游泳了。

    “给你,里克,”朱迪斯姑姑说,“干得好。”我看着手里的10先令,棕色的纸币又大又新。我从未见过这么多钱,这可是一笔巨款。

    爸爸紧紧地拥抱了我,然后说:“好了,各位,我们上路吧!”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爸爸浑身湿透,水珠正不断地从他的衣角上滴下来。原来他一直跟在我身后游。

(选文有改动)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有一种爱的形式,威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