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桥边的老人》选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从而更显得客观。
B:《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心理世界,它是作者进入现实世界的一个跳板。
C:高尔基在《丹柯》中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人们照亮前进道路的英雄形象。在情节设置上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D:《清兵卫与葫芦》中开头用倒叙手法,留下悬念,与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主题。
黄仁宇在《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书中说:“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15英寸等雨线……凡线之以南以东,平均每年至少有15英寸之雨量,可堪耕作,线之以北以西,则低于此最少的雨量。而这等雨线也是胡汉之分划和少数民族及多数民族几千年长期交兵之处,而尤以气候干旱和人口过剩时为然”。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底面ABCD的中心,M、N分别是棱DD1、D1C1的中点,则直线OM( )
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就是在____的参与下,分解体内的____,释放____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吸气时,肺泡内氧的浓度比血液里的____(填“高”或“低”),氧便从肺泡扩散到____里;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从这里可以得出:经过肺泡的过程是____血变成____血的过程;而在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处则刚好相反,血液流经身体的各组织时,氧气被组织的细胞利用,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下降,所以:血液从____血变成____血.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Mid-Autumn Day?
—We eat _______.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