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舌尖上的中国》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很多中国人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笋挖出来,腊肠吊起来;冒着蒸汽的包子,摔打在案板上脆响的拉面;稻米酿出来的黄酒滋味绵长色如琥珀,腌制三年方才做成的诺邓火腿肌红脂白;白吉馍切一发,声音酥脆,腊汁肉填进去,香气弥漫……

端午节快到了,刘光荣打工的五芳斋异常忙碌。从一个生手练到一分钟包七个粽子需要七个月,五芳斋研制过包粽子的机器,但口感不一样,人们就喜欢手工包出来的粽子。

朝鲜族姑娘金顺姬回家跟妈妈学做泡菜,再回到北京,冰箱就装满了临走时妈妈准备的家乡土特产;摄影师白波和家里人一起包饺子,他一脸幸福地说,谁家的面都没有妈妈做的焖面好吃;回国探亲的老太太,飞快夹起多年未见的白斩鸡,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3-26 06:09: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传递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展示真正的美味;美食背后是亲情;美食背后是乡愁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中华民国之父),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人之父”。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改革主义,世俗主义和共和主义。凯末尔是一位实践或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往往是根据实际经验,针对具体形式而作出的。

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中,字面上没有提“民权”“民生”,但“共和主义”指明“人民统治”而非专制独裁,“平民主义”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职责是为了人民谋福利,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一致。凯末尔改革中,把法制改革放在核心位置,用法律保障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受教育和谋发展的权利。“世俗主义”主张废除一夫多妻的落后制度,消减宗教方面的禁锢,使社会生活世俗化。“国家主义”鼓励私营经济,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权”“民生”问题,是制度变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听起来入情入理,其实只是他个人的构想,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北伐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理论上尊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实际上既未兴民权,也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但直到1925年去世时“革命还未成功”,留有遗憾。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三年多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三义《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国父们?——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