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B:最北端在漠河,处于寒带

C:最南端在曾母暗沙,位于南半球

D: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位于73°W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3 04:1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选自2011年5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同类题5

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