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甲午战败,国难方殷,民生日蹙,状元及第的张謇却毅然走上了实业、教育、慈善
三结合的救国之路。他于1896年在通州开始创办大生纱厂,……在实业蓬勃发展之时,张謇
仍用企业的部分盈余以及他个人的捐资在南通等地相继创办了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园
等十余所慈善教育机构,以及海门溥善堂、南通养老院、贫民工场、盲哑学校、残废院、公
园等慈善公益设施。材料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的贡献,但从理论上最
先提出近代中国慈善构想的却是(  )

A:地主阶级

B:农民阶级

C:西方传教士

D:大资产阶级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28 08:37: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琉球、安南、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