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拯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深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吗,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材料四: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1924年4月20日)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4-07 11:40: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不应纠缠于谁打响了朝鲜战争“第一枪”这一表面问题,而应将目光集中在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上,这就是: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6月25日大举越过三八线这一军事行动,得以实现的条件和前提是什么?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朝鲜战争起因的研究很自然地就成为朝鲜战争前后国际关系的研究。……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所控制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

——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材料二   关于朝鲜战争的结局,主要有三种看法:有人认为胜利属于中朝一方,也有人认为双方在战场上打了个平局,还有人认为美韩一方取得了胜利。这三种观点,虽然结论不同,但是在对战争胜负进行判定时,却大多采用同一种方法,就是以某种“数量分析”来计算胜负。于是对朝鲜战争胜负的争论,就变成了诸如战争双方谁死伤的人多、谁消耗的资源多等问题的争论。应该说,以“数量分析”计算战争胜负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的确是有意义的。但“数量分析”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得出歪曲历史的结论。判断胜负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战争双方战争目的的达成情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