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遨游太空的宇航员要靠电子通讯设备来交谈,因为____不能传声.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26 11:2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真空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婆婆丁

        ①踩落晨间的第一声鸟啼,春便将一匹绿长长地铺展开来。这匹绿古旧鲜嫩,生意葱茏。苦菜、荠菜、蒲公英、野蒿、茅针……知名的不知名的野芳香草都茸茸地抬起了头,用绿绿的眼睛看着绿绿的天、绿绿的地,闻着绿绿的空气,打着绿绿的哈欠。这些绿染翠了青山,染嫩了大地,还染化了一个人的心,父亲的心。

        ②其实父亲顶不喜欢绿,因为那绿让他想起了田间地头无比倔强的麦蒿。这些鬼鬼祟祟的小偷,总是匍匐前进,将根深深扎入地下,拼命争抢吮吸着父亲精心播撒在麦田里的一粒粒血汗。后来,父亲却钟爱起一枚绿来。他的目光在一堆绿色的小脑袋里逡巡着,被举着几根齿锯的野草生生攫住了。那是经历了一冬的寒冷后悄然长出嫩头的婆婆丁,那是父亲的婆婆丁。

        ③每次将婆婆丁采摘回家,父亲总是用那双骨节粗大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那青色的叶片和紫色的菜根,眼里充满了照看孙儿般的温柔,氤氲着甜腻腻的歌。那双粗糙的大手早年间推过崂山般高耸的石子,从青岛一直推到即墨乡下;那双粗糙的大手壮年时砍伐过东北深林里参天的红松,古苔森森,留下了一段艰涩的青春。而今,时光盘踞在父亲的头顶,吐出一蓬蓬雪白的茅针,牵绊住了他的矫健和勇猛,让他一头扎进了家长里短的婆婆丁里。

        ④“你瞧,这婆婆丁看着不起眼的模样,没想到用处可大咧。这叶可以蘸着大酱喝酒吃,这根切一切,像这样炒干,泡上水,啥病都治。你妈那病有半年多没吃药了,多亏了这东西,比吃药强多了……”父亲的手麻利地在黝黑又烫人的铁锅底下翻搅,一边回头跟我絮絮地说。他那黑锅底般黝黑的手指轻柔地划过菜根,漾起了一圈涟漪。六年前,母亲害过一场急症,我们姐弟像婆婆丁的花瓣,团团围住母亲这丛虚弱的花蕊。父亲的屁股蹭在病房长凳的一角,像一根黑黑的花梗,在一旁安静地焦虑着。粗糙的大手像他的心一样,此刻局促地无处安放。直到误诊的癌变被更正为胆囊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凑到母亲跟前,也像一朵花瓣了。

        ⑤此后的父亲,在洗洗刷刷的琐屑中,腰背慢慢塌下来,塌下来。他会耐心地等待冗长的糖尿病广告、跌打损伤广告、鸿茅药酒广告播完,然后仔细而费力地观看各类养生节目。直到他知道了那一枚枚下地时被他踩在脚底的毫不起眼的婆婆丁居然是消炎祛肿的良药,他便像寻到了宝物一般,开春就奔向那匹绿毯而去。

        ⑥也只有春天了,过了清明,婆婆丁就顶着一圈黄灿灿的花瓣迅速长大,最后生发出一簇小伞,随风四散,再也难觅踪迹。就像,我们这样散在各方的子女。

        ⑦“爸,哪个地方能挖到婆婆丁?我跟你一起去。”

        ⑧坐在电动三轮车侧座上,苍老的父亲半环绕着我扶着车把向田间驶去。我瞬间变回了依偎在父亲身上的婴孩,暖暖的,很安全,还有一股婆婆丁的香。

      【注】婆婆丁,蒲公英的别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