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今年张大爷的果树收成较差.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A:大量施加含氮、磷、钾较多的无机盐

B:合理整形修剪,改善光照条件

C:合理密植,增加树冠覆盖率

D:加强土、肥、水管理,增强树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2-17 07:5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狼蛛的猎食

⑴我在实验室的泥盆里,养了好几只狼蛛。从它们那里,我看到狼蛛猎食时的详细情形。这些做了我的俘虏的狼蛛的确很健壮。它们的身体藏在洞里,脑袋探出洞口,玻璃般的眼睛向四周张望,腿缩在一起,作着准备跳跃的姿势,它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静地守候着,一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⑵如果它看到一只可作猎物的昆虫在旁边经过,它就会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它的毒牙打在猎物的头部,然后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那些倒霉的蝗虫、蜻蜓和其它许多昆虫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做了它的盘中美餐。它拖着猎物很快地回到洞里,也许它觉得在自己家里用餐比较舒适吧。它的技巧以及敏捷的身手令人叹为观止。

⑶如果猎物离它不太远,它纵身一跃就可以扑到,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但如果猎物在很远的地方,它就会放弃,决不会特意跑出来穷追不舍。看来它不是一个A        (贪心大,老不满足)的家伙,不会落得一个“鸟为食亡”的下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狼蛛是很有耐性,也很有理性的。因为在洞里没有任何帮助它猎食的设备,它必须始终傻傻地守候着。如果是没有恒心和耐心的虫子,一定不会这样B        (长久地坚持下去,),肯定没多久就退回到洞里去睡大觉了。可狼蛛不是这种昆虫。它确信,猎物今天不来,明天一定会来;明天不来,将来也总有一天会来。在这块土地上,蝗虫、蜻蜓之类多得很,并且它们又总是那么不谨慎,总有机会刚好跳到狼蛛近旁。所以狼蛛只需等待时候一到,它就立刻窜上去捉住猎物,将其杀死。或是当场吃掉,或者拖回去以后吃。

⑷虽然狼蛛很多时候都是“等而无获”,但它的确不大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因为它有一个能节制的胃。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吃东西而不感到饥饿。比如我那实验室 里的狼蛛,有时候我会连续一个星期忘了喂食,但它们看上去照样气色很好。在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它们并不见得憔悴,只是变得极其贪婪,就像狼一样。

⑸在狼蛛还年幼的时候,它还没有一个藏身的洞,不能躲在洞里“守洞待虫”,不过它有另外一种觅食的方法。那时它也有一个灰色的身体,像别的大狼蛛一样,就是没有黑绒腰裙——那个要到结婚年龄时才能拥有。它在草丛里徘徊着,这是真正的打猎。当小狼蛛看到一种它想吃的猎物,就冲过去蛮横地把它赶出巢,然后紧迫不舍,那亡命者正预备起飞逃走,可是往往来不及了——小狼蛛已经扑上去把它逮住了。

⑹我喜欢欣赏我那实验室里的小狼蛛捕捉苍蝇时那种敏捷的动作。苍蝇虽然常常歇在两寸高的草上,可是只要狼蛛猛然一跃,就能把它捉住。猫捉老鼠都没有那么敏捷

⑺但是这只是狼蛛小时候的故事,因为它们身体比较轻巧,行动不受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以后它们要带着卵跑,不能任意地东跳西窜了。所以它就先替自己挖个洞,整天在洞口守候着,这便是成年蜘蛛的猎食方式。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国答问题。

材料一:1962年9月,369名来自全国18个省市地区的热血青年吹响集结号,一路北上,踏上海拔高达1900多米的塞罕坝,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地展开绿色攻坚。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却从未未改变他们的初心,在“黄河无遮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塞罕坝精神。

——摘自《人民网》

材料二: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摘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我国中兴通讯公司的出口禁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直至2035年。中兴产品中的元器件有大量来自美国,特别是芯片,中兴通讯将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例闭,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缺芯少魂”的问题成为我们的切肤之痛!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省环保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到目前为此,全市共查处群众举报环境案件83件,问责184人,为守住湘江源头碧水蓝天筑起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

——摘自《三湘风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