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认为:尽管洋务运动“自强”进程颇多可指责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榷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二:政府所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权和经营决策权控制在政府及其官僚手中,一般由商人担任的企业总会办只有极为有限的业务经营权。由此,使商股不敢过问企业经营决策事务,只能听命于官府。此外,官督商办企业中常常产生结党营私、经营舞弊的现象,造成官商之间的矛盾时常尖锐化。如此种种弊端造成一般商人不敢投资于官督商办企业。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木,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