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阅读《谈“忍”》回答小题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难怪有位名人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你只吃鸡蛋就好了,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可见,只有忍得住痛苦的过程,才能收获到成功的结果。
①终年积雪的雪山 ②一望无际的草地 ③缺少粮食给养 ④敌人围追堵截
如图,M是线段AD、CD的垂直平分线交点,AB⊥BC,∠D=65°,则∠MAB+∠MCB的大小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FeCl2溶液中加入适量Na2O2粉末
出现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气体
FeCl2部分变质
B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
分层,上层呈橙红色
Br-还原性强于Cl-
C
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然后滴入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沉淀为BaSO3,然后转化为BaSO4
D
将稀硫酸滴入淀粉溶液中并加热,冷却后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未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未水解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