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如图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B图中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 .

(2)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B图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___ .

(3)A中浓硫酸倾倒后要立即盖上瓶塞的原因是什么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4-22 04: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u6db2\u4f53\u6cb8\u817e\u5e76\u98de\u6e85,\u6c34\u7684\u5bc6\u5ea6\u8f83\u5c0f\uff0c\u6d6e\u5728\u6d53\u786b\u9178\u4e0a\u9762\uff0c\u6eb6\u89e3\u65f6\u653e\u51fa\u7684\u70ed\u91cf\u4f7f\u6c34\u7acb\u523b\u6cb8\u817e\u5e76\u98de\u6e85,\u6405\u62cc\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有删节)

同类题3

教育·生活·社会变迁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期间,天主教会备受攻击的弊端之一,就是听任愚昧无知的教师充斥教会,误导信徒。新教人士认为,神职人员都应当接受一定程度的正规教育,每个教区都要有至少一名“有教养”的神甫。随着民族国家的巩固,各国政府机构及其职能不断增强,这对官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增多的商业团体和日益扩大的贸易活动,需要大量见识广、头脑灵活又能学会算的经营人才。频繁发生的各种法律纠纷,使公证人和律师分需求量与日俱增。所有这些社会需求,都要在教育获得极大发展的前提之下才能满足。于是在16、17 世纪,西欧进入教育发展的高潮时期。

——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二 民国一成立,在废弃清朝的等级服制的同时,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开始酝酿制定新的礼服标准。大多数人倾向于以西服作为民国男女礼服的定式。这引起有关人士和丝绸行业的忧虑与不满。有人指出:“我国衣服向用丝绸,倘易改西服,衣帽用呢,靴鞋用革,则中国不及外国呢革,势必购进外货,利源外溢,国用愈困矣”,并将导致“农失其利,商耗其本,工休其业”,认为“不如暂仍旧制”。这种观点立刻遭到无情抨击。

随后,有一些人认为:“我国同胞欲国之富也,则宜用国货。用国货则改易西服宜尽以国货为之,不必用西人之呢羽。”“装可改,服可易,外国货不可用,国货不可废也。”不久,又有人提出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同为礼服并行不悖的建议,立即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意见基本统一:“(礼服)议定为中西两式。自大总统以致平民其式样一律。于彼于此听人自择”。1912 年10 月,民国政府正式颁布男女礼服规定。

——摘编自王东霞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