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更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作为地主的富民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

材料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金币。”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奉成祖“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议变其夷习”的使命,率领强大的船队多次(七次)远航亚、非沿岸各国。……以其浩大气势与精锐部队,平定了骚扰海上贸易的强盗海贼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结束了东南亚国家间的纠纷与动乱如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赣之以安业”。所到诸国,通过诏谕方式对各国大量“赏赐”丝绸、瓷器、金银等物资;各国以“贾方物”形式把当地土特产品犀、象、琥珀、胡椒等传入中国。

    郑和下西洋,中国通往南洋各国的海上交通完全被打通,明王朝“国威远播”,对华侨迁徙南洋、开发南洋产生了重大影响。南洋各地(东南亚地区)至今保留了大量的有关郑和的传说和遗迹如“三宝山”“三宝洞”等,形成了“郑和崇拜”。——摘编自谢本书主编《历史文化资料研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3-15 02:43: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