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它们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不但美化了城市而且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利用了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材料一:自清朝立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由于对外贸易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在本位币选择上,存在“两”“圆”之争,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确定以“一圆”为主币,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灭亡,银币最终未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