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我国古代文献《天工开物》记载“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这是因为KNO3能自燃
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西汉时期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为:Fe+CuSO4═FeSO4+Cu
Ⅰ、如图1、2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提高温度外,主要还起到____ 的作用.
(2)若将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从而再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 .
(3)如果白磷和红磷靠近些,白磷先起火,红磷会随后着火,这是因为____.
(4)如图3,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实验初始阶段发现____ ,由此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 .
Ⅱ、用图4所示装置研究“活性炭吸附能力与温度变化的关系”.烧杯中未加NH4NO3溶解之前,导管中液面与烧杯中的平齐,将NH4NO3固体加入到水中搅拌,观察到两侧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且右高左低.
(1)由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使得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2)NH4NO3固体溶于水____ (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活性炭吸附气体的能力随温度降低____而增强.
(4)如果将NH4NO3固体换成____ ,则烧杯中的导管口会冒出气泡.
再读课文《七颗钻石》,填一填。
我知道课文中的水罐发生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主要有:空木水罐—____—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____—金水罐—____。
先数一数每一种水果各有多少个,再把最多的涂上黄色,最少的涂上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