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y=f(x)对任意的x都满足f(x+1)=﹣f(x),当﹣1≤x<1时,f(x)=x3,若函数g(x)=f(x)﹣loga|x|至少6个零点,则a取值范围是( )
A:(0,15∪(5,+∞)
B:(0,15)∪5,+∞)
C:(17,15∪(5,7)
D:(17,15)∪(5,7)
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本厚重的书,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续写着美丽的篇章。读懂历史人物,并最终得到感悟和启发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最能体现雅典政体的民主性质。这主要基于它( )
走向自立,就要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东西方一些国家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潮流。
材料二: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同。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大约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化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上经济强国。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