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后“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杭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管就已经打响;第二,由***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杭,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辆牡,“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目牺牲的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他独断地抹杀***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态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执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城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 日09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史”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层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01 08:10: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