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使得人口政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状况的不断变化,我国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但究竟应该怎么调整、应该在何时调整,各学界、专家给出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这表明( )
①认识有主体差异性
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所以真理因为主体的实践经历而不同
③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④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如图,已知AB∥CD∥EF,直线AF与直线BE相交于点O,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