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公布了新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学生与小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相似,对学生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原来的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合二为一,成为《中小学生守则》,有利于坚持对中小学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中小学生针对其特点,有不同要求,比如要求小学生“注意安全,防火,不做有危险游戏”,对中学生要求“不吸烟,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

请分析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生守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那些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10-28 05:0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①根据社会变化发展要求,修订《中小学生守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有前后相继的联系,将原来小学生、中学生守则合二为一,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对中小学生要求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具体要求,就体现了这一点。

④对中小学生针对其特点所作不同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同类题5

革命或改革往往是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使俄国发生改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列宁为什么说它是正确的?
(2)材料二中的“岛国”指的是哪个国家? 19世纪60年代末,该国抓住机遇“弃旧图新”,是以什么重大事件为起点, 这一重大事件有什么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的“斗争”指什么? 这场斗争是谁领导的? 他在“斗争”中颁布了哪两个重要法律?
(4)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各国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5)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