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学者在讨论中国或亚洲历史时相信西方,更具体地说,西欧社会经济历史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缺乏西方式的近代化发展,不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不同,而是因为其本身的文化、政治、经济缺陷导致其历史的反常和歧变。而且,中国只能经由西方的冲击才能回到正确的历史轨道上来。按照费正清的观点,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世纪中,落后封闭和自我中心的朝贡体制是中华帝国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它使中国孤立于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之外。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它才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鸣声中黯然消失。

    贡德·弗兰克严厉批判时下流行的世界体系理论等其他强调西方经济在18世纪及其以前占主导地位的论点。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主要制成品生产国,而且直到18世纪末仍然是全球贸易中心。相形之下,欧洲制造业并没有任何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当地产品相竞争的产品,因此,西欧各国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体系并不具有欧洲中心论者所强调的中心地位,相反,他们是通过参与亚洲内部的贸易活动牟取欧洲急需的财富,借助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白银购买中国商品。另一方面,美洲白银的输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扩大了原有全球性贸易网络。

——据赵刚《清代经济史:全球化与康乾盛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的任何一个观点。(论证要围绕主题展开;论点应有史实支持;论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通顺流畅)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04 09:2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观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封闭落后的,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的结果。

论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文化专制,闭关锁国,处于封闭落后状态。鸦片战争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化是被动的,是外在因素推动的结果。

观点二:18世纪末以前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并不是封闭落后的。

论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