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翻译下列短语。

①在……开始____②参加考试 ____

③至少:起码____④发生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6-09 09:10: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t the beginning of,take part in the exam,at least,take place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父亲》
        ①父亲又来了。
        ②他是来给我送钱的。高一开学时交了两万多块钱的择校费,每学期书杂费、资料费、生活费还得两千多!他站在水泥篮球场中间,笑眯眯地望着一楼高三(5)班——我的教室,我早发现了。蓝天的天空白云朵朵,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当然也洒在球场中间的父亲身上,我猛然觉得父亲像我们山里狭窄稻场中间落满灰尘的麦秸垛。
        ③不用看,我就知道,父亲头上永远是一顶洗得发白的蓝军帽,帽沿前半部分向下垂着;脚上永远是一双黄色解放鞋,鞋帮沾着大山的黄泥;上身水远裹着洗得发白的蓝中山装,最上面一颗扣子是永远不会扣上的,腿上不是文革时代的蓝军裤就是黄军裤;衣领上永远是黑亮黑亮的脏兮兮的颜色,这就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的亲爱的父亲!他真是迂腐呀,有一回为了省二十块钱的车费,硬是走了45公里,从市中心走回了县城!
        ④教室里,我已经臊得满脸通红,老师讲的什么已全然置之脑外,我不敢看老师,也不敢看同学,我为父亲的土气而害臊。
        ⑤下课了,我低着头走出教室,站在父亲身边,猛然抬头吼道:“你站在操场中间干什么?丢人现眼的!你到寝室门口等我下课不就行了!”父亲“嘿嘿”笑着,眼中满是慈爱,忽然露出点愧疚之色,伸手递过来一卷钱,嗫嚅道:“猪卖了,我……给你……送点钱……”父亲还要说,我劈头抢白道:“你到寝室门口等我,我还有一节课!”说完转身上厕所去了。
        ⑥下午六点半,在学校食堂,我炒了一个蒜苔瘦肉,父亲坚持吃了六角钱买的三个饼子,又用开水把我吃剩的蒜苔瘦肉泡了汤喝了下去,然后一抹嘴:“好了,我出去找个旅社住一宿,明早赶车回去,你上晚自习去吧。”我也没说什么,洗了碗进了教室。
        ⑦下了晚自习,寝室里的同学约好到操场打篮球,我们经常这样,出一身汗,洗个澡,再看一会书,休息得特好。
        ⑧篮球场边上有几排水泥乒乓球台,去拣蓝球的同学王栋突然喘着粗气回来说:“乒乓球台下面睡着一个人!”
        ⑨我们几个蹑手蹑脚地来到乒乓球台边,借球场的灯光,看着熟睡的那个人,心虚而又紧张不安的我万分吃惊地脱口而出:“爸——”
        ⑩接下来的事情是这样的:寝室的同学异口同声谴责我,说我没良心,思想腐朽,就像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一样数典忘祖,然后一齐拉我父亲回到寝室,王栋拉我跟他睡一铺,父亲就睡在我的铺上。
        ⑪夜深了,一轮明月高悬在深邃的夜空,不远处有些星星眨着眼睛,凉凉的夜风吹过寝室,拂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⑫那个夜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满脑子是父亲黑黑的脸庞,花白的短发,粗糙的手指……我为我的虚荣而羞愧,也为我有这么多好同学而高兴。
        ⑬小时候,眼中是惧怕,我不敢看父亲;长大了,眼中是虚荣,我还是不敢看父亲。那个夜晚,我仿佛长大了,我读懂了父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③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④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⑤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

【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