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材料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这是人们对2013年“雾霾”现象频繁出现而且危害加重的调侃,“雾霾”已成为2013年度的关键词,也是人们的“心肺之患”。面对环境污染,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于2014年初再出治理大气污染的三项举措,全国各地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规,推动形成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齐心协力防治大气污染的治理格局,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全体人民拥有“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

材料三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佳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持之以礼,睦近交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0-16 05:37: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