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白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5-18 01:4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商埠的开放成为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兴起的契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由广州一口贸易变为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除开放沿海一系列口岸以外,又增辟了长江流域的沿江口岸。与此同时,在我国广大西南、西北的内陆边疆地区,陆路商埠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这类城市在北方有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西北有嘉峪关、喀什、伊犁、塔城;西南有云南的河口、思茅,广西的龙州,西藏的亚东、江孜等城市。以上内陆城市与沿海、沿江城同组成了我国近代口岸城市体系。——摘编自田兵权《中国近代城市转型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