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7-10 06:3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A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点燃一个冬天》(游 睿),完成小题。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欧利和雏芳

【美】艾·辛格

      这座森林里生长着各种各样挂满枝叶的大树,辽阔而茂密。每年的这个季节,通常已经冷起来了,甚至还会下雪;可今年的11月却比较暖和,如果不是林中铺满了落叶,你也许还会觉得这正是夏天。这层层落叶,有藏红花般的黄色,有醇酒一样的红色,还有金色和一些混合色。它们有的是被雨打落,有的被风吹落;有的落在白天,有的落在夜晚。而现在,已经变成一层厚厚的地毯,覆盖着森林的空地。它们的汁液枯竭了,却依然飘溢出诱人的芳香。阳光透过生意盎然的枝条洒在落叶上,那些不知怎样从秋风中死里逃生的爬虫和飞蝶,悠闲地在它们身上漫步。叶下的空隙,为蟋蟀、田鼠和其他许多在地球上寻求保护的生灵提供了藏身之处。

      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只有最后的两片树叶依旧攀附着一根细嫩的枝条,那便是欧利和雏芳。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寒夜,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有谁知道,为什么有的树叶飘零了,而有的却高悬枝头?可是欧利和雏芳相信,惟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深深地相爱。欧利比雏芳年长几天,也比她略显宽大,但雏芳却更加娇美而优雅。当风雨、冰霜扑面而来的时候,他们谁也帮不了谁的忙。可欧利还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雏芳。在最凶猛的暴风雨中,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它们不仅撕扯着树叶,而且还要吞没整个枝条。欧利依然恳求着雏芳:“坚持住,雏芳!全力坚持住!”

      每到寒冷的风雨之夜,雏芳便会委屈地抱怨:“我已经不行了,欧利,但是你还可以坚持住啊!”

     “那有什么意思?”欧利说,“没有你,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如果你飘落了,我也要随你而去。”

     “不,欧利,别这样!只要能坚持住,就决不应该飘落!”

     “这全要看我身边有没有你,”欧利说,“白天,我欣赏你的美貌;夜晚,我闻着你的芳香。只让我这一片叶子留在树上?不,决不!”

     “欧利,你的话是甜蜜的,可它不是真的,”雏芳说,“你完全知道我已经不漂亮了。看我变得多么憔悴,多么枯萎!现在只有一样东西还没有离开我——那就是对你的爱。”

     “这难道还不够吗?在我们全部的本领中,爱情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欧利说,“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便可以留在这里,无论什么狂风暴雨也摧不垮我们。我想告诉你,雏芳,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你。”

     “为什么,欧利?我全都枯黄了。”

     “谁说绿色美丽而黄色不美?所有颜色都同样有自己的魅力。”

      欧利正在倾诉衷肠,雏芳担心的事却终于发生了:一阵风吹过,把欧利从树枝上吹了下来。雏芳战栗了,几乎也要随着落下,但是她很快又坚持住。眼看着欧利在空中渐渐地飘远,她用树叶的语言呼唤着他:“欧利,回来啊!欧利——”话还没有说完,欧利便从视线中消逝了,同地上的其他叶子融在一起。只留下雏芳孤零零地偎在枝头。

      白天,还能想办法排遣悲伤,但天色渐渐暗下来,冰冷刺骨的雨滴打在身上的时候,她便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她觉得,树叶全部的不幸应该归罪于大树,都应该归罪于粗壮的树干。树叶落了,而枝干依然高高地挺立着,粗壮坚实地植根于沃土里。风雨冰雹都不会使它烦恼,它或许可以永远活着。对雏芳来说,树干就是一种神。它用叶子把自己装扮上几个月,然后又将它们抖落。它可以用汁液养育树叶,愿意养多久就养多久,然后再让他们渴死。雏芳央求大树将欧利还给自己,央求它重新回到夏天,但大树根本不理睬她。

      雏芳觉得,从来没有一个夜晚像今天这样长,这样黑,这样冷。她同欧利交谈,并希望得到回音,但欧利沉默着,失去了全部的生的迹象。

      雏芳对大树说:“既然你将欧利从我身边夺去,那就让我也去吧。”

      可是就连这样的祈求也得不到大树的同意。

      不久,雏芳感到昏昏沉沉,这不是困倦,而是一种陌生的疲惫之感。当她醒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挂在枝头。趁她昏睡的当儿,风已经将它吹落。以往挂在枝头的时候,她总是伴着太阳一同醒来,而这次却有一种完全异样的感觉。所有的恐惧都消失了。同时,她还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顿悟。她终于明白:自己决不仅是一片凭借对风的幻想而生存的树叶,而是宇宙的一部分。在一种神秘力量的驱使下,雏芳领悟到奇迹般地融合在自己身上的分子、原子、质子和中子,领悟到自己占有的这种巨大的能量,领悟到自己亦在其中的奇迹的宇宙进程。

      在她旁边躺着欧利,他们用一种从没有尝过的爱情彼此欢迎着对方。这不再是依赖命运和怪想,而是与宇宙本身同样强大的永恒的爱情。那种从4月到11月曾经日夜担心着的东西,原来并不是死亡而是永生。一阵微风掠过,将欧利和雏芳抬起。他们怀着那种只有解脱了自己、与永恒同在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巨大幸福,翩翩翱翔。

                                                                                                      (摘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集》,花山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