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4-22 12:5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1

文化滋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世界越亲,越需要文化滋养》文章称,中国和世界越来越亲密了。中国如今在经济上已仰首走向了世界,世界上每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与此不对称的是,我国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太小,一项针对美、英、法等9个国家的1400名观众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电影在国外“能见度”很低,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中国电影数量十分有限0550/0的海外观众通过录像带和DVD观看中国电影,32%的英语观众完全没有看过中国电影,1/3以上的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一无所知。许多外国人在用中国的物质产品,但却很少消费中国的文化产品,这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产品亟须大步走向世界。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滋养的过程是公民的价值认同和自觉道德实践的过程。具体地说,要在“增强认同,付诸实践,抓住重点,完善奖惩,健全制度”方面下功夫。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是道德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付诸实践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每个公民都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自然就能使道德融入世界.使世界充满道德。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是道德建设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的自觉践行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推进道德建设,必须把“扬善”和“抑恶”结合起来,通过鲜明的奖惩,在全社会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道德相承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道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上述道德文化建设的做法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是人群

    ①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是很麻烦的。”这是一句大实话。

    ②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一滴水是清晰可见的,但是,当它融入到水中,你还能找到那滴水在哪里吗?同样,即使你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自我的人,如果迫切希望被别人接纳,渴望合群,常常也会磨掉自己的棱角,隐藏自己的个性,屏蔽自己内心的声音。马克·吐温说:“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我所暴露给世人的只是修剪过的、洒过香水的、精心美容过的公开意见,而把我私底下的意见谨慎小心地、聪明地遮盖了起来。”因为,只有当你变得与人群中的其他人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这个群体才会接纳你。

    ③人们总是喜欢接纳与自己相同的人,排斥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人们渴望被什么样的人群接纳,就容易变成什么样的人。需要警惕的是,渴望被人群接纳的心理常常会让我们削尖脑袋,扭曲自己的个性,压抑自己,甚至做出违心的事情。最后,我们虽然被人群接纳了,但我们的自我却消失了。

    ④在人群中消失了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巨大的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⑤人与人群有什么区别呢?人是有“我”的人,这个“我”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梦想……

    ⑥人群是什么?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些人为了得到人群的接纳,每个人都磨掉了自己的感受、想法、意愿、个性和自我。

    ⑦一个人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这是一个“人”。很多人聚集在一个社交场合,推杯换盏,彬彬有礼地交谈,这就是“人群”。这有什么不同呢?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他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目光,不用考虑自己的姿态和着装。他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在社交场合交谈的人,特别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在乎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他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行动。

    ⑧正如张爱玲说的那样:“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人需要社交,但不需要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变成社交。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乎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在乎别人的议论和评价,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的空间,忽视自己的感受,泯灭自己的思想,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廖之坤∕文,选自《读者》2016年第1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