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现当代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乡野,在他们熟悉的乡村故园建构自己的文学世界。鲁迅笔下的乡村给人以昏沉、萧索的印象,生活其间的村民痛苦而愚昧。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乡村的书写兼有反思与启蒙的感情色彩。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则是另一派风光,那里山清水秀,奇幻浪漫,生活其间的人们,身上散发着自由与野性的光芒,沈从文的笔端流淌着同情、纯真与理想主义。莫言笔下的乡村,融会与发展了鲁迅与沈从文所代表的不同的乡土文学传统。从鲁迅到沈从文再到莫言,如果把这三位诺贝尔文学奖所青睐的中国作家相比较,大家突然发现有很多有趣的似与不似、变与不变之处乡土传统与文学语言就是两个最好的观测点。

运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说明, 三位著名作家创作为什么都离不开乡村生活?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1-16 02:5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三位作家都有乡村生活的共同经历,这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素材。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三位著名作家乡村生活的深刻体验留下难忘的记忆,随着个人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亲身体验不断激起创作的激情和动机,成为他们不断创作的动力。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敬畏自然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却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