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9-18 03:5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其实地球是一台发电机

    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会发光的星球。不过,它发出的并不是太阳那样强烈耀目的可见光,而是肉眼无法感知的红外线。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如果你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辐射带来的阵阵暖意。从太空轨道拍摄的红外图片上,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地球每时每刻都在源源不断地向寒冷的太空发出红外辐射。地球向太空释放的红外辐射蕴含巨大的能量。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提出,这种能量不应被白白浪费,因为其具有可用于发电的潜力,是一种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宝贵的可再生能源。

    ②利用释放的热量而非吸收的热量来发电,这种想法乍听上去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事实上,这不仅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还有望弥补现有太阳能发电的诸多不足之处。

    ③与其他清洁能源一样,红外辐射发电利用的也是热力学原理——每当有能量从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时,就能获得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电池利用的是光能从太阳(高温)向地球(低温)的流动,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生物燃料同样如此,只不过其是间接利用了储存在植物中的太阳能;风力发电机的动力来源也是具有一定温差地区间的能量流动。

    ④据估算,地球表面以红外辐射形式释放的总热量约为2000亿兆瓦,其中大部分被地球大气层吸收。但是,大气层对于波长8-13微米的部分红外辐射却没有阻挡作用,结果就造成了地球热量的持续外泄。

    ⑤那么,从地球逸出的这股热能的发电能力究竟有多强呢?通过相关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计算后得出,利用红外辐射发电设备可获得的发电量大约是普通太阳能电池的十分之一,发电效率为__%。这一数字显然并不可观,但是研究人员看中的并非发电量的多少,而是发电时间的可持续性。

    ⑥我们知道,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供电的特点,发电高峰往往和实际生活中的用电高峰不相匹配。而利用地表红外辐射发电,不仅可实现包括夜晚在内24小时持续供电,并且发电的峰值通常为一天的下午和傍晚时段,基本能满足用电高峰需求。在空气较为寒冷和干燥的冬季,发电量还能有所增长。

    ⑦目前对于红外辐射发电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发电效率。一种最简单的利用温差发电的方法,是用可反射阳光并发出红外辐射的涂料覆盖热电板(一种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材料)的表面,令热电板的温度低于周围的环境温度。这样当地表散发的热量流经热电板时就会因温差形成电流。但是,现有热电板的热电转换效率非常低,流经的热能通常仅有百分之几被转换为电能。成本高,产出少,使得这种方法几乎不具备实用性。

    ⑧为此,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整流天线为基础的新设想。整流天线能接收和传输电磁波,可与带二极管的电路相连。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研发出一种微波整流天线,可将地面上的能量传输至无人机为其提供飞行动力。这种微波整流天线的能量转换效率可以达到70%。但是,要将这一成功案例运用到红外辐射领域并不容易。红外辐射的波长仅有微波的万分之一左右,因此红外整流天线的长度也要相应地缩短。

    ⑨随着近年来微型天线制造技术的日益发展,红外整流天线的研发已成为可能。红外整流天线外观上与常见的屋顶天线无异,只不过尺寸仅是后者的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设想,将配备有红外整流天线的微型热量采集装置整合到传统的太阳能板上,以增强其发电能力和延长供电时间。

    ⑩将设想变为现实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首先,现有红外整流天线产生的电压太小,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电流。此外,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产生的交流电电压极不稳定,现有的普通二极管很难与其配合工作。有人建议,以量子力学原理制造的超快速二极管或许可以一试。也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目前尚处研发初级阶段的新一代二极管的早日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