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历史

题干

下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系列发明简表(部分),由此信息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年份
人物及国籍
身份
发明
1869年
海厄(美国)
化学家
赛璐珞
1876年
奥托(德国)
工程师
煤气内燃机
1879年
爱迪生(美国)
科学家
耐用的白炽灯泡
1884年
夏尔多(法国人)
化学家
发明了人造纤维
1893年
狄塞尔(德国)
工程师
柴油内燃机
1903年
莱特兄弟(美国)
工程师
飞机
1913年
福特(美国)
工程师
流水线生产汽车
 
A.首先从英国开始B.发明者多为实践工人
C.集中于轻工业部门D.涉及领域更为宽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4-08 06:44: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曼彻斯特是座充满争议的城市,它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英国工业史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曼彻斯特以其独特的“城市景观”让源源不断前来参观的人惊叹不已,18世纪80年代初,绿树成荫的曼彻斯特城只有一根烟囱孤零零地矗立,到了19世纪40年代,这座城市的烟囱已经达到500多根,1898年增至1200根左右。烟雾被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业副产品——“值得称道的制造行为必然的、无害的伴随品”。工厂主们完全没有因排放烟雾而抱有歉意,他们把冒烟的烟囱当作反映经济成功和社会进步与否的“晴雨表”,对烟囱抱有极大的好感。
材料二  19世纪曼彻斯特家庭生活热衷于煤烟不断,这能让路人看到家境的殷实。无烟焦炭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在壁炉里烧不出好火头,并不受欢迎,被看作是一种“穷人家用的燃料”。但是,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并未把烟尘等同于繁荣和进步,而是把含硫黑烟视为浪费和低效的表现。有煤烟意味着在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上的失败,他们对这种浪费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
材料三 根据阿瑟·兰瑟姆1882年的统计,在之前的10年里,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约有34000人死于肺病。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烟尘明显引发曼彻斯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担忧,终于扩散到了医学界以外,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记者安格斯·瑞阿奇却写道:“通过熄灭高炉净化曼彻斯特的空气,简直就是在砸市民的饭碗。不是可恨的机器必须继续运转,就是成千上万的市民必须忍饥挨饿。”烟雾的危害即便广为人知,但19世纪的曼彻斯特并没有发生过一次广受欢迎的反烟雾群众运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

A.梅勒尼·迪普伊《烟尘与镜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曼彻斯特存在大量烟囱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工厂主们为什么会对烟囱抱有好感?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曼彻斯特的普通民众、中产阶级职业精英对煤烟的认识一致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期公众对烟雾的认识有什么新变化?人们在健康和烟囱之间选择了哪一边?为什么?
(4)以上材料反映了早期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